寒冬突围,厨电第二增长曲线亟待夯实
当房地产市场进入深度调整周期,与之唇齿相依的厨电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3小时前
来源:艾肯家电网/常庸  

当房地产市场进入深度调整周期,与之唇齿相依的厨电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市场统计数据显示,在一季度持续向好基础上,二季度厨电行业开始震荡下行。到2025年9月,市场急转直下,油烟机下滑15%、燃气灶下滑幅度超过18%,洗碗机下滑超过6%、净水器下滑19%,燃热下滑幅度接近23%,集成灶下跌幅度更是接近“腰斩”(下滑48%)。

现实中的场景比数据上传递的寒意更为直观。据知情人士透露,在集成灶产业集群地之一的浙江嵊州,车间“上三休四”成为常态之外,不少企业迫于经营压力不得不大幅裁员、出租厂房、承接外部加工业务等。即便是情况稍好的传统厨电企业,削减市场费用、精简机构也正成为常规选项。

这场寒意的加剧并非偶然。一方面,地产遇冷直接削弱了新增购房带来的家电需求;另一方面,以旧换新补贴门槛升高,对存量市场的消费拉动作用正在减弱。这种“双向挤压”让过去依赖渠道扩张、营销驱动的增长模式遭遇阻力,厨电行业集体步入深度盘整期。

结构性困局与创新陷阱

众所周知,厨电品类与新房交付量深度捆绑,当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厨电行业便首当其冲。国家统计局数2024年年末统计数据显示,城乡每百户家庭油烟机超过70台、热水器好过94台,尤其是城镇家庭普及率更高。传统厨电保有量已趋饱和,增量市场转变为以旧换新为主的存量市场,而换新周期长,需求动能远不及新增。

更值得深思的是,行业对第二增长曲线的探索早在三年前甚至更早就开始,但效果却普遍不佳。尤其是对塌方式下跌的集成灶而言,集成水槽、洗碗机、不锈钢橱柜等等新增点的选择,均未发挥效用。今年1月份以来不少企业涉及的算力、智能家居、机器人、新能源等,至少到目前来看,更多在于布局意义,对当前业绩无法产生实际影响。

资料来源:本刊综合整理

但一位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厨电行业的第二增长曲线的选择,本身就存在三大问题。

其一,目光局限且普遍具有投机心态,例如洗碗机投资热、集成烹饪中心投资热,其本质还是粗放式增长思维。

其二,缺乏根本性的技术创新。推出的所谓新品类动机在于增加渠道经营品类,在技术上并无无独到之处,该类例子不胜枚举。

其三,缺乏品牌拉力。这一点通过厨电行业三季度以来的普遍经营困难与美的、海尔、海信等大家电企业厨电经营的逆势猛增对比可以明显看出。

该人士更是毫不客气地指出,“打造新增长曲线不是增加经营品类,而是增长逻辑的重塑”。

第二增长曲线  决非是一条物理曲线

按照一般理解,立足于厨房,传统的“第一曲线”是产品功能驱动的,核心是解决基础烹饪需求(吸油烟、明火灶、消毒储藏)。而“第二增长曲线”是用户价值和场景体验驱动的,核心是重塑厨房在家庭中的角色。传统的“第一曲线”是产品功能驱动的,核心是解决基础烹饪需求(吸油烟、明火灶、消毒储藏)。而“第二增长曲线”是用户价值和场景体验驱动的,核心是重塑厨房在家庭中的角色。

很明显。第二增长曲线,并非是一条看得见的物理曲线。换句话说,对厨电企业而言,第二增长曲线决非是在原有的品类基础上横向叠加新品类,而是基于用户价值和场景体验驱动的新增长逻辑。

这一逻辑之下,沿着厨房空气、水、食物的管理,提升用户体验的舒适性、引导用户发现生活之美、科技之美,则有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一点,作为厨电领军企业的方太和老板都做出了大量的探索。例如方太,在已经很成熟的烟机品类上开拓出隐形烟机这一新品类,将性能、美学考量与主动空气管理融为一体;再比如老板电器,着力于数字烹饪,尤其强调提升用户智能化体验。

需指出,这是个长期工程。首先,企业需从“硬件思维”转向“场景思维”,打造真正的厨房生态。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个产品的比拼,而是整体厨房体验的较量。实现设备间的数据互通与智能联动,将服务延伸至食材采购、营养规划、厨后清洁等环节,构建“吃+做+洗”的一站式闭环。

其次,从“工具定位”转向“伙伴定位”,深耕用户运营。厨电不应是冰冷的工具,而应成为懂得用户生活习惯的健康与美食伙伴。这意味着商业模式的根本变革。“持续的用户运营”,通过数据驱动个性化服务,通过内容与社群创造增值将成为常规操作。

此外,在存量市场中,机会藏于细分领域。企业需放弃“一款产品打天下”的幻想,深入挖掘“懒人经济”、“健康主义”等特定需求,关注银发族、母婴家庭等细分人群,开辟新的增长空间。

正如苏泊尔厨电的一位负责人指出,穿越周期,没有速成,只有持续发力。

最新文章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商务合作
  • QQ:6114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