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的核心材料,磷酸铁锂以高安全性、长循环寿命及成本优势,支撑全球锂电产业链运转。当前,我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完整、最具竞争力的供应链体系。但自2022年以来,磷酸铁锂材料行业深陷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泥潭,成本与价格矛盾突出,已成为锂电产业链利润承压最为严重的环节。
11月18日,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举行《磷酸铁锂材料行业成本研究》研讨会,探寻锂电行业反内卷、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可行路径。
记者从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获悉,当前锂电产业增长动能强劲,今年1—8月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额达553.8亿美元,同比增长26.75%,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5%,储能装机量同比激增60%,全行业产值有望突破3万亿元大关。磷酸铁锂材料以近74%的正极材料出货占比(其中,在储能电池领域以99%占绝对主导地位)成为核心支撑。
然而,产业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矛盾不容忽视。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能逼近470万吨(同比增长约34%),实际产量仅230余万吨,产能利用率约50%;2022年底至2025年8月磷酸铁锂材料价格从17.3万元/吨暴跌至3.4万元/吨,跌幅达80.2%,全行业连续亏损超36个月,6家上市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67.81%。
尽管2025年以来,受下游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快速增长带动,磷酸铁锂材料需求大增,头部企业订单已排至2026年,产能满产,但磷酸铁锂材料成本压力仍未根本缓解,无序竞争叠加产业链利润分配不合理,正不断瓦解我国来之不易的全球供应链优势。
针对这些痛点,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汤雁发出协同行动倡议:以成本指数为“度量衡”,重建市场定价逻辑,遏制“内卷式”恶性竞争;以创新升级为“突破口”,开辟价值增长新赛道,推动行业从“规模竞争”向“质量竞争”跨越;以供需平衡为“着力点”,构建协同发展生态,引导产能有序释放。
为了给行业企业提供透明的价值参考,辅助上下游企业进行市场研判和决策,为政府监管提供精准数据支撑,研讨会上,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磷酸铁锂材料分会发布《磷酸铁锂材料行业成本研究》。研究显示,磷酸铁锂材料成本结构呈现“主材占比最高、能耗与直接费用并重”特征,主材成本占比35%—40%(核心波动因素),耗能成本、直接费用各占约19%,期间费用占16%,辅料成本仅5%—6%,清晰勾勒成本构成脉络;行业盈利企业占比仅16.7%,远低于三元正极、负极等其他锂电核心材料,盈利压力与财务风险亟待化解。
如何让“价格战”转向“价值战”?研讨会上,以成本指数为基准,湖南裕能、丰元锂能、安达科技、德方纳米、万润新能等磷酸铁锂行业头部企业展开深度交流。在降本路径上,提议通过与上游建立长期采购合作、实施集中采购降低主材成本;优化烧结流程提升能源利用率,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减少生产损耗,优化二磨二烧等关键工艺;精简管理架构,严控期间费用,部分企业期间费用占比仅11%。针对主材占比高的共性问题,可通过开展碳源、粘结剂等辅料替代研究,在保障性能的前提下进一步压缩成本。
在技术创新方向上,各方聚焦前沿领域形成合力,明确重点布局高压密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无钴材料等方向,通过粒径分布优化、形貌控制、碳包覆工艺升级、烧结工艺优化,实现“性能提升与成本管控”双平衡。值得注意的是,压实密度作为影响电池性能的关键参数,其优化需兼顾工艺复杂度与生产成本,避免盲目追求高性能而推高成本。
- QQ:611495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