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计5214字,阅读需要8分钟
VR价值论(微信关注:VR—JZL)将持续推出人物系列,不断挖掘最具潜力的科技公司,让创始人站到文字前,与你对话。
晚上7点,Las Café ,798艺术区
冬天的北京,风正劲,吹得咖啡馆门顶上的布篷哗哗响。
约定的采访地点正是这里,这一次的采访对象是摩象科技创始人李树欣,而摩象科技更被人熟知的产品是“小米VR”。
“来啦,你们好!”他合上前一刻还在“咔咔”敲击的笔记本,站起来,有些腼腆地打招呼。
桌上的茶没动,热气翻腾,凳子边则是他行李箱。
与此前在《馄饨研习社》视频演讲上看到他完全一样,说话轻,缓,笑容也缓,柔,始终从他的眼缝透出来,菩萨像。
8点半他有一个电话会议,我们的采访,只一个小时。
俗话说,不怕怒目金刚,就怕眯眼菩萨。他太过镇定,太难撬开背后一整套逻辑线。既然他与小米的故事颇受关注,采访也就从牵手小米开始。
1牵手小米
“如果没有小米的投资,我可能不会来创业做VR的,虽然很喜欢这个产业。”
他不是一个冒险主义者。
2016年3月,经朋友介绍他与小米认识,他很快辞去在腾讯的工作——智能设备创新中心总监一职。
2016年4月,摩象科技正式成立,李树欣作为创始人兼CEO。
“有些事情需要快,这样的机会,不是年年都有的。”
看似一拍即合的背后,是双方早已笃定的共识。
早在2016年初,雷军就将小米公司整一年的主旋律定为“大胆探索”,同期也成立小米探索实验室,宣布进军VR。
“未来是VR的时代,小米参上一脚也是意料之中嘛。”雷军自诩。
沿袭一贯做法,小米自然不会自己亲自上阵,而是轻处理,交由生态链完成。自己只需要找到合适的团队,投资孵化即可。
在其后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雷军称VR“体验是很震撼,但大规模应用,还需至少5-10年。”
雷军清楚,VR尚进不到大众的日常消费。因此整个VR团队的挑选、投资、孵化、合作,并不归生态链部门负责人刘德掌管,而是将任务交由新成立的小米探索实验室。
此时,尚在腾讯的李树欣也在寻找新的突破点。
他在腾讯智能创新中心,从零开始创建了VR项目,主攻VR系统及应用。
他告诉VR价值论,腾讯对VR的重视程度,并不比小米低,内部有着上百人的团队在做VR。
一直以游戏、视频、社交为三大支柱的腾讯,面对VR,基因决定,其更多的精力,将花在研究和概念阶段,暂不做实质性产品。
而此时,李树欣更为看好的,是实质性的硬件产品。
“当下,需从硬件起步,机会更来自于硬件。”李树欣说到,“腾讯的威力,可能明后年,会大大显现出来,但现在,更需要做符合整个产业发展阶段的事。”
多年的半导体工作经验,让他对整个行业的技术发展曲线,把得很稳;而腾讯的经历,又让他很明白,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到底应该做什么产品。
与手机结合的移动VR成为他当下最为看好的方向。
“如果选择在公司内部创业,你面对的投资人,只有一个,就是你的老板,肯不肯出钱、给资源,只能靠他拍板;但自己做,你可以选更多的资本和用户市场。”李树欣说到,“当然,也就能更大程度坚持自己内心的方向。”
纵观国内,他得出的结论是,如果要做移动VR,只有跟着手机公司做,才最有机会。而手机公司中,只有小米和华为,才最有机会。
在他看来,华为的优势在于技术,而小米的优势则在于用户。
“手机的用户不等同于VR用户。而小米的用户,就很符合。”李树欣继续解释到。
他曾做过调研,在整个的VR用户里面,绝大部分来自北上广,且熟悉线上传播。这其中,使用小米手机的用户竟占了35%以上,超过了全部人数的三分之一。
小米往往快一步,节奏准,打得狠。而华为风格,则是跟随战略,不抢跑,但凭借强大的体力,专打持久战。
2016年3月,经朋友牵线,李树欣与小米方面,一拍即合,摩象科技天使轮迅速敲定。从此,与小米探索实验室,打起配合战。
2锁定移动VR的背后
与小米结盟,摩象从一开始创业,就解决了资源、资金、用户、供应链等等问题。
可是为什么是移动VR?
即使在2016年资本蜂拥至VR的时期,VR硬件的投资高潮期也早已过去,大多资本已不予考虑,移动VR到底有怎样的机会?
又该如何理解其中的机会?
我们向李树欣寻求答案。
李树欣最基本的判断在于,PC端的VR受众面太窄,且全球已有三大实力强劲的巨头;一体机时机尚早,Cardboard正在被淘汰,手机VR正是当下的潮流。
在他看来,PC端偏B端,适合商业化的应用。
“PC的优势主要在于开放,很灵活,可以定制外设、定制硬件软件,什么都可以搞,但C端的机会不是那么明显。”
李树欣继续,
“但结合手机的移动VR,就比较有趣了。移动手机人人都有,不用多大成本,就能触及到更多的用户,只是体验好坏而已。”
在他看来,体验比较差的,如简单的塑料架子+两个镜片(一般称Cardboard),由于没办法优化,虽然华强北一度月出货量很大,却已经碰到瓶颈。
“这件事,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了,这种产品形态没办法解决。要做好移动VR体验,只有手机厂商能做。”
也就是说,这需要从手机底层进行优化,把手机和VR头盔作为整体来设计。优化包括两个方面,底层及应用。底层,如延迟、眩晕、传感器、图像刷新、渲染等,需进行优化;同时上层应用,如桌面管理等,也需进行VR场景的优化。
如此,就可以让整体的效果,较简单的Cardboard,大大提升。
而再往后的发展,等移动VR的用户数成长起来,就可以原来手机上的电路板、电池拆下来,直接封到眼镜里,方便使用,这就是一体机了。
在他看来,尽管移动VR终究走向一体机,但目前时机尚早,用户量很难起来。李树欣想做的是一款结合小米手机的移动VR产品——基于手机庞大的用户基础,实现VR产品的转换率。
一方面质量有保证,一方面数量有保证,这事就容易成。这是他看到的,当下最紧迫,也是最为成熟的做法。
也正是基于这个判断,他在创业之初,就和手机厂商绑定。用他的话,这是个需要“强资源的事儿”。
这是李树欣第一次创业,而这个并非冒险主义者的老兵,用了“谨慎”来形容他当下的创业。
“谨慎”的背后,是他17年的工作经验形成的方法论。支撑他这套方法论的三个元素:时间节点判断,硬件应用场景,对用户接地气儿的理解,而三个元素分别形成于他的几段工作经历。
早前,他就职于英特尔,参与了移动端芯片的研发,随后去往比芯片更靠上游的IP设计公司MIPS和ARM。
由于半导体属于高度可预测的行业,多年的英特尔经验,让他可以清晰地看到明年、后年所能达到的技术水平。这样的思维习惯,让他看到硬件产品时,大脑总会预想出,其几年后的形态。
而随后在更上游的MIPS,ARM,他见证了小到公交卡,大到高性能服务器,但凡是被称作“计算机的东西”,其大大小小的成功与失败,让他对于什么硬件真的有用,到底在什么场景使用,有了比较深的理解。
2014年,他开始进入互联网领域——腾讯。
在腾讯,他开始更多从本质,而非表面的形态,去把握产品和用户。
“比如,游戏,腾讯的理解是很深的。你可能会觉得,画面更好,体验更棒,玩起来有意思,用户就愿意付费。而真相并非如此,用户愿不愿意付费,跟你游戏画面做得多棒,没有直接关系,用户要的是赢,比别人更牛逼,想上排行榜,这才是根本。”
正是这几段经历,让技术、产品、应用在他身上闭了环。在考虑一件事情的可能性上,也习惯从这三个方向来进行判定。
在智能硬件最火的当口,不少人找他创业,他按兵不动。
“看着产品火,仔细想想,并没有解决用户的根本需求,没有看到大的价值。”
直到有一天,他看到VR的瞬间,突然有了“这是要干一辈子的事”。
3结缘VR
2014年,李树欣第一次体验Cardboard。当时,他体验了一段VR恐怖片,一个业余团队拍的,很粗糙,他看完很是震撼。
“当时吓住了很多人,我还算胆大的,也会冒冷汗。它其实是对人心理的影响很大,当时的感觉就是,这个产品,太有潜力了。”
在他的眼中,VR至少有两个功能,是过去所有的产品不具备的:一个是“盗梦空间”,即它在精神上的作用;一个是“任意门”,即现实上的作用。
“在《盗梦空间》里,小李子问催眠师,‘人家干嘛要到这来做梦’,催眠师当时回答‘这些人,只有到了这里,才是生活’,而这就是虚拟现实最核心的价值,满足你在平常、在真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
“任意门则是,随时随地可以到另一个地方去,跟很多人面对面交流,拉几个人开会,拉个小圈子私聊,这也是最基本的需求。你都不用亲自到现场,现在的VR会议已经能做得非常真实了。”
一方面看到VR在未来会爆发出来的颠覆力,一方面,他基于多年的技术生涯,判断这件事没那么快,得经历比较长的周期。
“正因为它有潜在的巨大价值,又很难做,不是三五年就能做完的,才觉得有意思。要是很快能做起来的事,也就没有门槛了,也没有后续增长的空间了。”
于是,这个要干“一辈子”的事,开始了。
4超预期的供不应求
即使讲到未来,讲到颠覆性,讲到“一辈子”要干的事儿,讲到这些应该有些兴奋的地方,李树欣仍然眯笑着眼,并不激动,说话仍然很轻,没有很明显的提速。
就好像,一切都很自然,稳当,越不过他所掌控的四方格里。
回到他目前正在做的事,“软硬件结合”是他给出的抽象答案。
“即在发展VR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将技术应用到硬件产品,再通过硬件产品获得用户,最后再把用户引到内容上去。”
谈到核心技术,他用了“重建视觉系统”几个字。
“简单说,就是怎么能让你通过VR真正现场体验各种场景,我们看到很多全景的视频,那都不叫VR。人的视觉系统,判断一个物体的真假,有十个维度,稍微有一点偏差,感觉就不再真实。”
李树欣继续,“那我们就是不断把研究应用到产品中,比如第一代产品VR产品,聚焦怎么提供最好的视觉体验。第二阶段,解决互动的问题,除了能看,还能玩。再往下,就可以让他虚拟世界里走起来,自由行动。”
2016年底,小米推出VR眼镜,售价199元,适配小米 5、小米 5S、小米 5SPlus、Note2,而这正是摩象联合小米推出的首款产品。
价格方面,沿袭小米一贯的路子,在可承受的比较低的价格基础上,尽量满足当前最好的体验,而并非一味极致的体验。
在这一点上,李树欣的大逻辑与之一致,不过思考得更深一些。
“比如现阶段,我要去买VR这个产品,不是看硬件成本值多少钱,而是看内容值多少钱。比如可以看一场演唱会,100多块钱的价位,还是能接受的。”
李树欣说到,
“那我们就把这部分需求做好,积累这部分用户,再逐步演进,给他更多的玩法。不然,你想一次到位,做个三千块的一体机,内容却值两百,用户是不愿意掏钱的。这其实就是现在一体机的尴尬。”
在他看来,现在VR最大的作用,就是尝鲜,这样的情况,价格必须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一点点把用户做得多一些,内容也就跟着慢慢多一些。他并不刻意追求硬件功能一步到位,而是只做当下最合适的产品。
“应该说这是一个切中现在市场痛点的产品,现阶段VR的典型需求就是尝鲜,好奇心,而不是天天用。用户量还不够大的时候,我要先把成本降下来,不想去做那种纯烧钱的事儿。”
这样的打法,颇得用户心。
“现在每次产品放出来,差不多都是秒光,十秒内都没有了。”李树欣补了一句,“一直是供不应求的状态,超预期了。”
而在内容上,李树欣将重头放在视频上。
摩象平时分设上海、北京、深圳三地办公。由于芯片公司多分布在上海,上海团队负责硬件开发和设计;北京团队负责内容开发,主要与小米探索实验室打配合战;深圳则负责生产制造。
而在跟小米探索实验室的配合上,双方分工明确,一个负责手机端,一个负责VR端。小米探索实验室负责手机VR软件的开发和优化,摩象科技则具体负责VR硬件产品的研发。
如今,摩象也引入了京东战略投资,布局渠道和未来的广告变现。
“除了小米,京东众筹、电商也是很重要的硬件渠道,再一个,VR场景很适合植入各种各样的广告,而京东就是一个很集中的广告主,这用在生活类的内容,很有潜力。”
4“是爬珠峰,不是爬香山”
对于刚刚过去去的2016年,李树欣觉得用“元年”一词形容,很准切。
他评价整个产业的发展,“快于预期”。
倒回10年前,他在做智能手机,跟现在的情况如出一辙。
他曾在研习社上分享过这样的观点:
2006年那会,手机的内存差不多64兆吧,塞班、黑莓、Windows…无数的操作系统,整个产业链很分裂,没有真正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直到2007年iPhone和安卓出来,产业才开始了快速成长。
就在去年,Windows和安卓开始内置对VR的支持,这是一个决定性的事件,整个产业将开始朝一个集中和成熟的方向进发。
接下来,更多的巨头:英特尔、高通等都会在VR上大量投入,去把基础设施做好,好让产业快速形成。
未来可期,但中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他也是这么来形容自己现在所做的事:
“这更像是攀登珠峰,而不是爬香山。”
“爬香山,你不用做任何计划,吆喝一伙人,一鼓作气就上去了,可爬珠峰,这么干,肯定死路一条。”
“因为这不是一天能上去的,你连路在哪都不知道,只能看到有座山在那里,到处是冰川。这个时候只能步步为营,我要做的事情不是看到这个山很好,我怎么到山上去,拍个照片发朋友圈。我现在需要考虑的,是第一个前进营地应该扎在哪,而且我能够每年往前进一步,我就能够建立自己的优势。”
“因为这个事情做起来很难,才有点意思,它很难但它有价值,才值得我们做个5年10年的。”
“过去这一年里,很多公司做得很困难,其实就是看着长远的目标做着长远的事情,但是不接地气,还没到时候。现在做VR最难的,也正是很多事情,原本没错,只是做得太早了。”
采访已经超过既定的时限。咖啡馆打烊,我们也起身告别,立在街边等车。
李树欣则拖着箱子和提包,准备去往机场。明天一早,他飞往上海……
* 版权申明:该文章版权归VR价值论所有,如需转载、摘编、复制等,请后台留言征得同意。若有直接抄袭,VR价值论将追究其责任。
- QQ:6114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