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看不惯」第一回:道怀念时人已没,借此营销无道德
原创
2016-05-03 01:04:30

4月30日首发今日头条头条号“钉科技网”

写在开篇:

钉子最近傲娇了,当然,还没有膨胀,因为胀不起来!时逢小长假,推出一个新栏目,叫做“就是看不惯”,怎样,是否够傲娇,还有——粪清!作者未必每次都是钉子,因为钉子也会有1、2、3乃至4、5、6号……各位的投稿也会选用,只要你喷得响亮,“有理、有利、有节”。

早起照例打开微信,朋友圈要刷一刷,咱要点一点,不点赞的人,不够世故圆滑。尽管点赞者本人明白所谓“友人的分享”,他未必已阅。这还并非最过分,最过分莫过于表达一种“朕已阅”的心态。

联网瞬间被众友人刷屏,消息大抵是一代文曲的陨落,最著名的作品被认为是《白鹿原》的陈忠实先生故去了,有他的忠实读者这样写道:“从此关中再无秘史。”

他对陈先生的敬重应当是发自真心,只不过稍有夸张,莫非一个浮华的时代就再无大师现身,还是目前尚且壮年的作者们都不足以再撑起文坛之局面?心态有些悲观,文化传承并未遭遇“灭顶之灾”,事在人为,只有后人不努力才是危险的。

当然,钉子所谓的看不惯,并不是因为这条评价。

陈先生自然是可以被称为“人物”的,在最具代表性的陕西三作家中,他也是唯一一个写作风格被称为“精”的。笔者是该叫陈先生一声老师的,即便素未谋面,除了《白鹿原》,还读过他的小说自选以及《告别白鸽》,之所以舔着脸碰瓷儿叫老师,是因为《白鹿原》要算是笔者的性启蒙读物,同时也丰富着笔者对写作手法的积累。

人的心态是最让人困惑的,在笔者看来,陈先生辞世后的被刷屏与汪国真先生辞世后的被刷屏有很大的相似,在世的时候常常被忽略,而故去后,又被作为偶像搬将出来,就好像前几天的一篇文章,写的就是“不要等大师故去后才知道怀念,才知道重视国粹”,事件的主角是已故京剧大师、老艺术家梅葆玖。

看到圈里的“友人”纷纷转载各路消息,再附上一段怀念小感,笔者觉得有些许荒唐,因为在所有这些人中,只有两个人在近年来关注过陈忠实,关注过《白鹿原》,其他人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一种“群体间的传染”。

虽然笔者最看不上的就是勒庞的一本叫做《乌合之众》的烂书(因为这本书说,除了作者本人,大家都是傻X),但是经过了这几次,反而有些明白了。

平时聊着天、刷着朋友圈,做着各种碎片化“干掉时间”的事情,却是不曾找个时间读读书,只在读书日秀一下计划或者干脆说自己计划未完成如何遗憾,你咋不上天呢?而当作品的作者离世,又偶尔滋生类似的情绪,自己的浮躁,干嘛要责怪社会?

这依旧不算是钉子的看不惯,因为,有反思,有怀念,还是好事,至少还有改变的可能,尽管这种可能很微小。

钉子最为看不惯的是,有品牌竟然用这件事作为营销的借势。不免想到一句话,似乎是有人评价梵高的:“艺术家生前未必能过得好或者足够有尊严,但死后却能养活好大一群人。”

借逝者“上位”,说得不好听一点,在照片上写句广告,再加上自己的logo,是不是傻?

借用我大学老师的一句话,这不得不被认为是一种——悲哀。好在,这么干的人还并不多。

有人常常谈到诗和远方的田野,但我看到的是,他眼前的苟且尚且“一地鸡毛”和一摊狗血,不要这么刻意和搞笑好吗?

所谓——

道怀念时人已没,借此营销无道德。

若看不惯就得说,万幸如此人不多。

想必各位也遇到过好些个无耻的借势营销,欢迎给钉子留言,不吐不快!

【钉科技(www.dingkeji.com),家庭互联网第一媒体平台;今日头条账号:钉科技网;微信公号:钉科技(dingkeji2015);今日头条“百群计划”签约媒体,腾讯2015年度最佳新锐自媒体,蓝莓会2015年度最具潜力自媒体】

最新文章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商务合作
  • QQ:6114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