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有幸作为专家评审,参与了的智能硬件的评审工作。这次大赛由工信部指导,广东省经信委和工信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应该说是很权威的。参与评选的智能软硬件产品也非常多,涵盖了芯片半导体、手机、App应用以及大量智能硬件。笔者作为智能硬件组的专家评审,参与了此次评选工作。
此次有43件参选智能硬件产品,应该说大部分兼具创新性和实用性,但也有一些产品只能说是在“蹭概念”。对于这些产品,我的意见和判断是:伪智能。
鉴于智能产品方兴未艾,伪智能产品也顺势兴起,关于伪智能,笔者总结了五个特征,供参考。
一是没有云平台。
智能产品的智能,其重要的体现就在于数据的云端存储和运算,但现在不少伪智能产品根本没有云服务能力,加个红外遥控或者传感器,就叫做智能产品,这样的例子不鲜见。比如,某智能烹饪棒,就是加了一个温度传感器而已。
二是让生活更加复杂。
智能产品的出现,在于让机器更懂人类的需求,更好地解决人类工作、生活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一些伪智能产品,并没有让人们得生活、工作更简单,而是更为复杂,建立了更高的学习、适应门槛。
三是将个别情形视作普遍情形设计产品。
即便是面对垂直市场,也一定是满足垂直市场人群的普遍痛点而研发,将个别情形按照普遍情形设计产品,是非常主观的行为。比如,某蓝牙防丢旅行箱,就是将放大了用户的需求,更多的只是个噱头而已。
四是硬件本身质量不过关。
智能+硬件,硬件本身的质量更为关键。智能依附于硬件载体,如果硬件载体本身不靠谱,而只徒有智能概念,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比如,某智能音响,其音响本身的音质很差,仅靠WiFi模块增加智能噱头,是无法打动用户的。
五是完全虚构用户使用场景。
与将个别使用场景当做普遍需求来设计产品不同,虚构使用场景则完全是不考虑用户的真实工作、生活状态与需求,完全按照设计人自己的设想开发产品。比如,某手机充电器具有通讯录存储功能,则虚构用户有这样的使用场景。实际上,用户不可能将通讯录这么重要的信息存储在充电器这个更易丢失的产品上。
综合来看,现在很多智能硬件产品,最大的问题是,开发者凭空创造了一个用户需求,并且毫无质疑地确定需求的合理性。实际上,这是《精益创业》中提到的价值假设,书里认为创业者首先要提出价值假设,但关键的是要通过数据验证价值假设,并根据数据和反馈及时做出调整。
很多伪智能硬件,实际上是虚构了一个用户场景,并认为用户一定遵循自己的产品逻辑和商业逻辑。回归用户的本质需求,而非假象需求,类似智能捕鼠器、智能牙刷这样的伪智能产品就不会出现。
- QQ:6114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