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全球eSIM市场全景
最近一个月,随着国内运营商对eSIM业务的“解冻”,eSIM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之一,使得产业界对eSIM技术商用进程进行重新审视。
5小时前
来源:通信世界网 王禹蓉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最近一个月,随着国内运营商对eSIM业务的“解冻”,eSIM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之一,使得产业界对eSIM技术商用进程进行重新审视。

作为嵌入式SIM卡技术的典型代表,eSIM通过将SIM卡功能直接嵌入终端芯片,实现了用户身份认证与网络接入的全数字化管理,其在设备轻量化、多终端协同、全球化漫游等方面的优势已被全球市场验证。

全球eSIM市场全景:从技术验证到规模落地

中国信通院泰尔终端实验室发布的《eSIM产业热点问题研究报告(2025年)》显示,截至2024年6月,面向消费者的eSIM设备已增长至271款,其中智能手机占63%。同时,全球提供eSIM手机服务的国家和地区数量也大幅增加,从2018年底的24个增至2024年年中的123个(不含漫游服务)。同时,开通eSIM手机服务的运营商数量也增长至441家。

细分来看,全球eSIM市场历经十年发展,不同国家基于市场需求与产业基础,形成了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从消费电子到物联网,从个人用户到行业用户,eSIM的应用边界正持续拓展。

美国 :消费电子驱动普及,渗透率领跑全球

美国是全球eSIM商用最早的市场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年,AT&T率先在平板电脑产品中引入eSIM技术,开启了消费电子领域的eSIM应用试点。随后T-Mobile、Verizon等主流运营商相继完成eSIM技术部署,到2018年美国四大运营商就已实现eSIM在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终端的全面支持。

美国eSIM市场的快速拓展,离不开苹果公司的生态推动。2018年,iPhoneXS系列(除中国大陆版本)首次支持eSIM双卡模式;2022年,美版iPhone14系列全面取消实体SIM卡槽,这一决策直接推动美国eSIM用户渗透率从2020年的12%提升至2024年的38%。在套餐体系上,美国运营商偏向于采用“传统套餐与eSIM权益绑定”策略,例如AT&T的“Multi-LineeSIM套餐”,允许用户通过同一账户管理5个eSIM终端,月费较单卡模式优惠20%;T-Mobile推出“国际eSIM漫游包”,覆盖120个国家和地区,日均资费低至3美元,较实体漫游卡成本降低40%。

欧洲 :政策强制牵引,车联网成核心场景

反观欧洲eSIM市场,则是以“政策驱动+行业协同”为显著特征。2014年,马恩岛电信与法国赛峰集团联合推出全球首个符合GSMA SGP.01标准的eSIM商用方案,为后续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德国电信、沃达丰、西班牙电信等头部运营商在2016-2018年间完成核心网eSIM管理平台部署,形成覆盖消费端与行业端的全场景服务能力。截至2024年3月,欧洲已有173家运营商提供eSIM服务,覆盖98%的人口密集区域。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的“eCall强制令”使得eSIM成为车联网发展的关键突破点。2018年3月,欧盟要求所有新注册车辆必须搭载基于eSIM的自动紧急呼叫系统,该系统需在事故发生后10秒内自动向救援中心发送车辆位置、事故类型等关键数据。这一政策直接推动欧洲车载eSIM出货量从2018年的120万增长至2023年的1100万。

政策之下,众多汽车企业纷纷与运营商建立合作关系,例如,宝马与德国电信合作打造的“Connected Drive”系统、大众与沃达丰共建的“Car-Net”平台,均通过eSIM实现车辆远程诊断、OTA升级等功能。相关数据显示,宝马在2023年eSIM搭载率就已达92%。

日韩:物联网先行,垂直行业深度渗透

不同于美国和欧洲,日本与韩国运营商将eSIM作为物联网产业升级的核心基础设施,形成“技术研发-标准制定-行业落地”的闭环。日本NTT DoCoMo在2014年启动“eSIM for IoT”计划,联合索尼、松下等企业制定嵌入式SIM卡的硬件接口标准,2017年其eSIM管理平台接入设备数突破1000万,主要集中在智能表计、工业传感器等领域。在资费方面,以日本KDDI为智能电表厂商提供的“eSIM M2M套餐”为例,按数据传输量阶梯定价,每1MB流量费用低至0.002日元。

韩国则以“5G+eSIM”融合为特色。SK Telecom在2016年发布全球首个支持5G NSA架构的eSIM模组,并在2020年推出“eSIM IoT Suite”解决方案,整合设备管理、数据加密、流量调度等功能,服务于三星电子的智能家居生态与现代汽车的车联网系统。据韩国信息通信技术协会数据,2023年韩国物联网设备的eSIM渗透率达47%,其中工业自动化领域渗透率超60%。

东南亚 :普惠导向,移动宽带成突破口

再来看东南亚市场,以“低成本切入+规模化覆盖”为策略,推动eSIM在移动宽带领域的快速渗透。2019年,新加坡电信推出了“eSIM Data Pass”业务,支持用户通过APP即时开通1~30天的流量包,资费较实体预付卡低15%~20%,2023年该业务用户占比已达移动宽带用户总量的28%。

印尼电信、马来西亚电信等则聚焦普惠市场。印尼电信在2021年与华为合作部署eSIM管理平台,推出“eSIM Starter Pack”业务,配合其覆盖92%人口的4G网络,2023年印尼eSIM用户突破800万。马来西亚电信则联合当地手机厂商推出“eSIM预装计划”,在入门级智能手机中嵌入eSIM芯片,用户开机即可激活基础套餐,2023年该模式激活率达67%。

据IDC《2024东南亚电信市场报告》预测,2025年东南亚eSIM市场规模将达12.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58%,其中物联网与移动宽带的贡献占比将分别达41%和39%。

 

国内外发展差异:从技术应用到产业生态

国内eSIM业务的恢复为产业发展带来新契机,但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可以看到,国际市场已形成“运营商-终端厂商-芯片企业-行业用户”的协同生态。而国内终端厂商的eSIM功能支持仍受限于区域版本,在产业链协同方面仍存在差距。

此外在政策方面,欧盟通过“eCall强制令”实现政策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美国FCC将eSIM纳入“数字基础设施升级计划”,给予运营商税收优惠。国内虽在《“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中提及eSIM,但尚未形成跨部门的协同推进机制,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eSIM应用缺乏更多政策标准支撑。

在场景拓展方面,国际市场已构建覆盖消费、工业、车联网的全场景eSIM服务体系,而国内运营商的eSIM服务仍集中在可穿戴设备等少数场景,跨行业的流量调度、安全认证等能力尚未形成规模化输出。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eSIM产业热点问题研究报告(2025年)》为eSIM发展提出了三点展望。一是技术融合与场景持续深化。eSIM将与AI、5GRed Cap等技术充分结合,降低传感器、可穿戴设备功耗,并满足行业应用毫秒级网络连接时延需求。未来,将有更多的消费电子产品会采用eSIM技术,其渗透率将稳步提升。

二是新型工业化应用实现突破。基于GSMA新标准SGP.32,eSIM将简化企业物联网部署流程,如电动汽车充电器公司可通过eSIM统一管理全球设备连接,实现远程配置并降低故障率。智能制造领域,eSIM将与5G专网结合,支持工业机器人实时数据回传,提升生产线自动化率。

三是全球化标准与生态大协同。深度参与GSMA标准制定(如SGP.31/32),推动我国eSIM技术标准与国际完全接轨,支持用户通过图形界面管理多设备,实现号码切换、运营商变更等操作,为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场景提供统一连接框架。

随着国内数字经济的加速发展,eSIM作为“万物互联”的关键入口,其商用进程不仅关乎通信产业的升级,更将成为跨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相信在技术筑基与生态协同的推动下,国内eSIM有望走出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实现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跨越。

最新文章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商务合作
  • QQ:6114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