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SC-V“芯”趋势
长期以来,跨平台兼容性和软件可移植性,是制约RISC-V生态扩张的瓶颈。去年10月,RISC-V国际基金会宣布RVA23配置文件正式获批。
2025-07-24 10:25:31
来源: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 张心怡  

新兴技术越蓬勃,RISC-V就越繁荣。凭借开放、可定制、可扩展、简洁高效等优势,RISC-V在生成式AI、汽车电子、智能终端等领域加速渗透,以新的逻辑和思路焕新计算产业。同时,随着RVA23的发布,RISC-V的软件生态和跨平台能力持续提升,全产业链加速适配。在7月17日举办的第五届RISC-V中国峰会(以下简称“峰会”)上,记者看到了一系列“芯”趋势。

RVA23照进现实 硬件实现与工具链适配提速

长期以来,跨平台兼容性和软件可移植性,是制约RISC-V生态扩张的瓶颈。去年10月,RISC-V国际基金会宣布RVA23配置文件正式获批。该配置文件规范了64位应用处理器的实现标准,使其能够运行来自标准二进制操作系统发行版的操作系统堆栈,这对实现跨硬件平台的软件可移植性至关重要,并有效规避供应商锁定风险。

本届RISC-V峰会,与会嘉宾介绍了一系列围绕RVA23的适配进展。

在配置文件规范的基础上,广大开发者还需要RVA23的硬件方案,以获取开发板等硬件支持。RISC-V国际基金会首席架构师Krste Asanovic表示,RVA23硬件已经在路上。“很多开发人员会问RVA23的硬件在哪里,请大家耐心等待,不久之后就会有RVA23的硬件解决方案,这是RISC-V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们会有硬件和软件生态系统的路线图,让大家清楚获知RISC-V将何去何从。”

同时,RISC-V国际基金会将聚焦大于32位的长指令,为RISC-V的性能提升预留更多空间。“固定的32位指令格式将成为RISC-V长期演化的障碍,其他固定32位的ISA在编码空间上已经捉襟见肘。”Krste Asanovic说,“RISC-V从一开始就包含了可变长度的指令,更长的指令有助于缩减代码规模、提升性能,并支持日益增多的数据类型。”

RVA23也给RISC-V处理器的协同仿真验证带来更多挑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徐易难表示,一方面,RISC-V指令集的复杂度迅速膨胀,比如RVA23有33个必选扩展、830页指令集手册,相比2019年已经翻倍,且不同的RISC-V扩展有不同的验证需求,导致验证难度提升。另一方面,处理器的电路仿真速度——尤其是基于软件的仿真速度随着处理器规模扩大而大幅下降。

为了改善芯片验证质量与效率,产业界转向基于Emulator、FPGA的硬件仿真平台,其特点在于将REF(参考模型)部署在Host环境,以软硬件(RTL-Host)通信为核心,利用PCIE、以太网、InfiniBand等连接手段在软件(Host侧)和硬件(RTL侧)之间传递信息,实现了对电路仿真的数量级加速,比如香山处理器团队长期维护的DiffTest框架,已经支持硬件仿真加速。

但香山团队发现,RTL-Host架构带来的通信开销,限制了DiffTest对香山等复杂处理器的验证加速效果。面对这一瓶颈,香山团队提出了SVM(可综合验证方法),把整个REF映射到FPGA或Emulator上,使REF与DUT(待测设计)的通信都在片上完成,从而避免通信开销。

随着香山处理器迭代到第三代架构“昆明湖”,核心数量增加至16核,系统复杂性进一步提升。围绕香山昆明湖16核CPU的大级联FPGA系统验证,香山团队与EDA企业合见工软提出了一套系统化的多核处理器FPGA验证方法论,包括设计移植与适配、编译迭代效率与资源优化使用的最大化平衡、渐进式启动策略与软硬协同调试技术。基于这套方法论,昆明湖16核版本的整体验证效率提升约40%,大幅缩短产品上市时间,且时钟转换、自动分割、TDM IP绑定等关键工作都可以交给EDA工具,让用户将宝贵的时间留给项目本身。

对于RVA的演进路线,Krste Asanovic透露,RVA下一个版本名称暂定为RVA30,预计2030年左右推出。RISC-V社区会先推动RVA23落地,再逐步过渡到RVA30。在这一过程中,会推出RVA23.1、RVA23.2等小版本更新,增加一些小的选项,以加持未来RVA30的功能升级。

朋友圈再扩大 CUDA将适配RISC-V

2024年,全球基于RISC-V指令集的芯片出货量达到数百亿颗,但相当一部分集成在嵌入式系统中。如今,RISC-V的朋友圈正在扩大,有望在更高性能的计算架构中发挥更加显性的作用。

英伟达每年出货的芯片中,有十亿颗以上集成了RISC-V微控制器。如今,英伟达正在与RISC-V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

“CUDA已经部署在x86和Arm指令集上,还没有在RISC-V部署。但是我们正在向外界传达一个信息——我们要将CUDA移植到RISC-V的架构上。”英伟达副总裁Frans Sijstermans表示。

Frans Sijstermans介绍英伟达在RISC-V的进展

在推动CUDA与RISC-V适配的过程中,Frans Sijstermans注意到有三个层面的工作有待加强。

一是技术规格上,RVA23架构配置文件以及服务器SoC规范已经获批,但仍然缺乏服务器平台规范以及性能事件监控、内存标记、机密虚拟机、矩阵运算等支持。

二是软件层面,在RISC-V国际基金会官网上已经能看到75个软件包的适配支持,但在性能优化、生态成熟度、高层应用栈方面还有待完善。

三是CPU方面,当前可用开发板有限,主要基于SiFive P550处理器和平头哥玄铁C920处理器,尚无符合RVA23架构标准的主机CPU,以及相应的AIA中断控制器、IOMMU(输入输出内存管理单元)和虚拟化管理程序。

Frans Sijstermans表示,待RISC-V生态系统成熟后,标准CUDA版本将支持符合服务器平台规范及Linux操作系统的RISC-V架构。此外,今年5月,英伟达推出NVLink Fusion技术,将英伟达的高速互连技术NVLink与第三方ASIC、CPU等异构芯片深度融合,构建半定制AI基础设施。NVLink Fusion将为定制化RISC-V CPU提供机架级解决方案,实现从RISC-V CPU到完整数据中心的快速部署。

自主可控又包容 RISC-V将利好AI产业

“RISC-V在提升生成式AI算法的性能和效率方面,有哪些技术优势?”在峰会的圆桌讨论环节,与会嘉宾和观众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投票。最终,“开放的架构利于软硬件协同设计”“模块化、可扩展的架构”“指令集简洁高效”占据前三。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开放指令生态(RISC-V)联盟秘书长包云岗认为,RISC-V能为AI带来三点优势。首先,RISC-V可以与CPU实现更好的协同。上世纪80年代的“浮点”、90年代的多媒体指令,都融合到了CPU。AI的扩展指令也将融合到CPU,为智能体在多个模型之间反复调用带来优势。其次,RISC-V灵活可定制。当前AI推理场景多且需求多样,云端需要“满血版”大模型,边缘侧需要“蒸馏版”大模型,还要根据具体需求进行定制和微调。而RISC-V允许开发者在硬件层面进行裁剪和定制优化。最后,目前国内AI芯片企业都有自己的软件栈,呈现“垂直烟囱式”的发展模式。RISC-V能提供统一的扩展指令集,将软件栈和上层的编译器、库统一起来,在全球层面共建软件生态。

数据显示,2030年半导体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美元,其中超过70%与AI相关。对于AI的技术架构,上海开放处理器产业创新中心理事长、中国RISC-V产业联盟理事长戴伟民作了一个比喻:训练是树干,端上的微调是树枝,推理卡是“树叶”,未来大量推理卡会用在端侧。而RISC-V“自主可控又繁荣”的优势,将在AI时代发挥作用。

基于RISC-V,计算系统能够在更加广泛的维度、更多产业链环节实现开放。由全球知名芯片技术专家Jim Keller担任CEO的AI初创公司Tenstorrent基于RISC-V建立了从IP、芯粒、芯片到板卡/服务器/系统的全栈方案。其开放式芯粒架构(OCA)实现了物理层、传输层、协议层、系统层、软件层的开源。“数据显示,2028年60%~80%的高性能AI都会采用芯粒架构,芯粒的好处是降低研发价格、提升可用性、组合灵活及便于合作。基于OCA,企业或者研究单位可以节省研发费用,将更多资金用于核心价值力的提升。”Tenstorrent首席架构师Wei-Han Lien表示。

目前,AI芯片有两大主流架构:GPGPU和ASIC。基于RISC-V,ASIC企业能够采用更加灵活的核心配置。在加速卡中,Tenstorrent采用了被称为“Baby RISC-V”的小型内核来负载复杂性低但需要专精的工作。比如其Grayskull e75加速卡由96个Tensix核心组成,每个核心包含5个可编程的Baby RISC-V,其中两个RISC-V内核负责数据移动并管理外部存储与本地SRAM之间的异步读写操作,其余三个内核分别负责数据解包、执行计算内核和数据打包。

在发挥模块化优势的同时,RISC-V的开放性能够保证各类核心、架构获得统一软件接口,以避免生态上的割裂。知合计算CEO、阿里巴巴达摩院首席科学家孟建熠表示,“Baby RISC-V”是处理AI的一条路径,能够大幅简化CPU的控制通路,将有限的硅面积集中到计算单元去,让业务与计算走得更近。但要转化到业务上,还需要“Big RISC-V”推动。此外,计算矩阵增强也可以基于新的器件、新的方法融入RISC-V。基于RISC-V的开放性,“Baby RISC-V”“Big RISC-V”或者其他物理器件能获得统一的界面和软件编程的统一接口,这将极大利好RISC-V的创新和生态繁荣。

打破生态孤岛 RISC-V加速汽车产业协同

汽车这一新型边缘智能终端,已经成为计算软硬件厂商的必争之地。在快速演变的汽车电子电气架构中,RISC-V大有可为。

芯来科技创始人胡振波表示,传统汽车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景,老牌汽车芯片公司大多采用私有架构,导致汽车软件生态割裂。RISC-V作为国际标准的指令集架构,能够将孤岛式的软件开发连接起来,建立统一架构。且RISC-V是公开标准,不会形成单一的IP供应商依赖,这是RISC-V在车规领域落地的最大的前提。“在此前提之下,领军(汽车芯片)企业亦或是中立的第三方IP公司能够在大生态下发展并形成合力。”胡振波说道。

记者在峰会现场获悉,目前国内外企业围绕车规RISC-V的研发和适配工作正在紧密展开,包括感知、连接、域控等领域的IP、芯片、开发板,适配AUTOSAR的软件和开发环境,以及车规RISC-V编译器等工具。比如芯来科技率先推出了基于ISO26262 ASIL-B/D认证的RISC-V CPU IP——NA900;东风汽车与中国信科联合开发了全国产高性能车载控制芯片DF30及其符合AUTOSAR标准的OS(操作系统)和MCAL(微控制器抽象层),其中DF30是业界首款基于自主开源RISC-V多核架构,且功能安全等级达到ASIL-D的高端车规控制芯片;英飞凌于今年3月宣布将在未来几年内推出基于RISC-V的全新汽车MCU系列,该系列将成为英飞凌汽车MCU品牌AURIX的一部分。

峰会展区,奕斯伟基于32位RISC-V CPU的车规MCU

要继续推动RISC-V上车并发挥其开放、模块化的优势,需要产业链增加协同。

“在IP交付层面,要通过技术赋能和生态共建,提升RISC—V车规级IP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并增强其兼容性。在芯片设计层面,应通过场景驱动和标准赋能,保证芯片技术与应用的协同。对于Tier1,建议深度融入芯片的定义环节和开发环节,通过快速迭代改善应用。对于主机厂,希望优先给国产RISC—V车规芯片上车机会,通过建设示范项目增强市场的信心和认可度,进一步催生产业繁荣。”武汉二进制半导体CTO陈永洲表示。

最新文章
1
技术主导权易手:三星索尼竞逐RGB-Mini LED,向中国引领者“致敬”?
2
献给父母的AI好礼!康佳G10电视搭载“易AI系统”,让智能电视更易用
3
5月智能电视活跃量:小米创维海信TCL位居前四,品牌分化明显
4
三星索尼入场竞逐,中国RGB-Mini LED方案崛起成产业新轴心
5
“全社会反诈青年在行动”宣传活动启动 快手线上线下助力全民反诈宣传
6
跨代际知识狂欢!快手“老铁知识百科—暑期充电季”助力全民知识提升
7
正义审判终将降临,快手星芒短剧《黑桃四姐妹》彰显治愈内核
8
23所顶尖高校学子“玩转”AI创作!快手AIGC大赛点燃暑期青春风暴
9
7月26日锁定快手!蔡依林携新专辑《Pleasure》开启独家直播,邀你面对面畅聊
10
苹果智能戒指新专利:发光边框+触觉提示,可自动感应佩戴状态
11
小米雷军年度演讲或于9月份举行 小米16系列等新品发布
12
台积电计划在台湾建立11个晶圆厂,规模将超过1000亿美元
13
RISC-V“芯”趋势
14
价格战驱动电视行业换新,中国电视行业引来变革和挑战
15
康佳告别华侨城,迎来华润时代
16
小米明年重启大折叠:MIX Fold 5加入苹果折叠屏混战
17
iQOO Z10 Turbo Pro+跑分出炉:天玑9400+稳了
18
从可选到刚需,厨房空调如何突围被忽略的“高温孤岛”?
19
薄荷青邂逅长焦镜头:vivo S30,把生活拍成电影的轻薄旗舰
20
10亿买1000道招牌菜,京东外卖自营门店“七鲜小厨”有多颠覆?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商务合作
  • QQ:6114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