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芯之星】本硕博跨“届”联合体——上交大“麻辣香锅队”
2022年第五届创“芯”大赛,全国96所高校503支队伍报名参赛,参赛学生1469人,指导教师638人。
20小时前
来源:大话芯片  

【编者按】2022年第五届创“芯”大赛,全国96所高校503支队伍报名参赛,参赛学生1469人,指导教师638人。其中,参赛学生79%为硕士研究生,12%为博士研究生,9%为已取得保研资格的本科生。经过初赛,153支队伍进入决赛,评出一等奖15支队,二等奖36支队,三等奖102支队。其中,一等奖中有3支队荣获大赛最高奖项“创芯之星”。【创芯之星】专题,特为读者呈现从全国百所高校中千里挑一的3支创芯之星团队风采。本期讲述的是上海交通大学的“麻辣香锅队”。

获奖项目:自主命题-集成电路设计-数字系统与电路

队长:林初雄(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博四)

队员:邵琳(同一学院,硕一)

陈员:黄雨(同一学院,大四-已获研究生入学资格)

指导老师:郭小军(副院长、教授)

指导老师:何卫锋(教授)

图示:参赛学生与指导老师(从左至右  黄雨、郭小军、何卫锋、林初雄、邵琳)

比赛队名叫“麻辣香锅队”,为何起这样一个队名?队员是不是“吃货与学霸”综合体?带着对队员的好奇心,笔者与3名队员、2位指导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

图示:获奖现场--麻辣香锅队荣获创“芯”之星(左起:邵琳、林初雄、黄雨)

01

本、硕、博跨“届”联合  组建团队

麻辣香锅队的三名队员林初雄、邵琳、黄雨,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上海交大”)的同一个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他们参赛时分别在读博四、硕一、大四(已获研究生入学资格)。

创芯大赛前身为1996年发起的全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简称“研电赛”),2017年从研电赛中单独设置为“集成电路专业赛”。2018年教育部为培养更多芯片高端人才,由学位中心牵头将集成电路专业赛从研电赛中独立出来,并更名为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同年,首届“华为杯”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举办。

麻辣香锅队参加的是2022年第五届的创芯大赛。在参赛前,林初雄、邵琳、黄雨对创芯大赛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

队长林初雄最早是在本科的时候听说过创芯大赛。他说道:“当时实验室的学长们参加了第一届创芯大赛,后来实验室每年都有队伍去参加大赛,没有想到我也能有机会参与到赛事中。”队员邵琳最早听说创芯大赛是在大四的时候,那时她正在准备本科毕业设计,而带她的学长那一年获得了“创芯之星”奖项。邵琳说:“当时就觉得这个比赛非常厉害,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也能参加。”团队中年龄最小的是黄雨,他第一次听说这个比赛,是2022年上半年听郭小军教授说起的。

3名队员中,林初雄和邵琳都是何卫锋教授的学生,从事共同的课题研究。邵琳在大四进入实验室后,和林初雄一起进行课题研究。经过大约一年的时间,已经完成从前端电路设计到后端芯片物理实现等一系列流程,并完成了芯片的测试验证工作。与此同时,他们所做的项目已在芯片设计顶级会议和期刊上发表了文章,并有相关专利支撑。另外,该研究成果也与公司对接共同推进成果落地。

有了参赛作品的雏形之后,他俩有了一个共同的想法:“该题目很适合在创‘芯’大赛上与高校和业界的同行分享和交流。”

创“芯”大赛赛制要求一般每支队伍3名队员,并有至少1名指导老师。于是,2022年上半年,林初雄和邵琳开始寻找队友。此时,大四的黄雨在导师的指导下结束了毕业设计,也有意参与创芯大赛。在双方导师何卫锋、郭小军教授的引荐下,林初雄和邵琳、黄雨3人一拍即合,在2022年5月初组建了团队。

团队组建好后,接下来就是取队名,叫什么队名好呢?队里唯一的女生邵琳同学比较喜欢吃麻辣香锅,她提议:“要不要叫‘麻辣香锅队’?”没想到全票通过了!看来3个同学都“爱吃”。

就这样,来自博四、硕一、大四(已获研究生入学资格)的林初雄、邵琳、黄雨以“麻辣香锅队”队名、以《自主命题-集成电路设计-数字系统与电路》报名了2022年第五届“华为杯”研究生创“芯”大赛。

在高校里,跨年级的合作一般是班级内组队、同级的组合,或者本硕之间、硕博之间的合作,很少有跨越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的合作。创芯大赛提供了一个纽带,让三位不同年级的同学连接在了一起。本硕博跨“届”组合参加比赛,不仅能锻炼博士学长的组织能力,也能对硕士、本科阶段的学弟、学妹在今后大学阶段的学习和成长,起到一个很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02

因疫情线上准备 线下比赛时才见第二面

由于2022年时正值疫情,3人只见了一面,之后整个团队就在线上讨论、练习、完善作品。他们在线上备赛的过程中逐渐熟悉起来,直到线下比赛才见到第二面。

备赛期间,关键的是团队成员的分工和配合,如何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如何提升团队的整体竞争力,至关重要。为此,他们3人进行了多次模拟训练,最终确定由当时正在读博四的林初雄和硕一的邵琳分别负责一道题目的解题,由大四即将毕业已获研究生入学资格的黄雨负责两个题目的报告撰写,并且辅助学长和学姐解题。

与此同时,两位指导老师郭小军教授和何卫锋教授给“麻辣香锅队”提供多方位的指导和助力。他们找到非常多往届参赛学生的准备资料,发给3名队员学习参考。此外,在准备比赛作品的过程中,林初雄、邵琳、黄雨经常与2位指导老师进行讨论,共同分析现有方案的问题以及接下来探索的思路。

虽然在线上进行比赛准备工作,但整个团队相处非常融洽。黄雨说道:“邵琳学姐比较会活跃气氛,大家很快熟悉起来,这为后面团队沟通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只有融洽的队伍氛围才能保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邵琳则幽默地说道:“两位队友中,学长林初雄‘狠话’不多,总是默默扛下所有困难,让队员们都特别安心。学弟黄雨勤奋好学,使得团队氛围非常积极向上。”

2022年6月,初赛阶段“麻辣香锅队”提交了PPT作品、并进行笔试和上机考试。2022年第五届创“芯”大赛共有503支队伍报名参赛,凭借扎实的功底,“麻辣香锅队”顺利地通过了初赛评审,作为153支队之一进入到创芯大赛的全国总决赛。

得知进入决赛后,年龄最小的队员黄雨最为激动和兴奋,他希望能够在决赛中拿到好的名次。对于邵琳而言,因为对于参赛作品有一定自信,进入决赛把握较大,接下来”好好比赛争取拿到好名次”;而作为队长的林初雄,对自己要求非常严苛,他说道:“感觉在笔试和机考环节中都没有发挥得很好,得知进入决赛有种‘劫后余生’的感觉,但决赛时还有路演环节,心里还是有些压力。”

03

巅峰对决 勇夺桂冠

为了在决赛上取得好成绩,林初雄、邵琳、黄雨3人提前一个多月开始进行针对笔试范围的复习以及历年机考题的练习。对于上机题,他们进行了多次模拟训练,这让3人迅速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解题思路是否直切要害?报告模板该怎么定才能快速又美观地呈现内容......

同时,他们3人还准备了一些解题中可能用到的脚本文件,以及VISIO的绘画模板,力求通过流程化步骤快速地完成上机题。在准备作品展示PPT时,指导老师郭小军教授和何卫锋教授帮助团队梳理作品脉络,并从观众的视角告诉队员们如何由浅入深地展示作品;在最终答辩环节之前,2位指导老师帮上台讲述PPT的队长林初雄把关作品阐述的节奏、分析观众兴趣点以及疑问点,并帮助他调整状态、保持放松等等。

3名队员感恩地谈道:“指导老师给我们的帮助,不仅为我们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提供了重要保障,也让我们在今后的科研过程中学会如何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如何向受众演示内容。”

2022年8月1日,第五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决赛在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线下举办,从初赛中选拔出来的来自全国的153支队同台竞技。

决赛分为答题、答辩、路演三个环节。其中答题环节,由基础题、上机设计组成,成绩占比为30%和70%。答题命题由来自23家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46位老师参与,基础题题库120道,上机设计题43道,从中选取基础题80道、上机设计题17道,综合成绩排名前50名的参赛队伍晋级答辩环节。答辩环节中,答辩内容为初赛阶段提交的参赛作品现场演讲,并回答评委的提问,按照答题与答辩环节成绩占比7:3,选取前15个队伍参加竞演环节。竞演环节中,参赛队路演并回答评委问题,由评委及现场观众共同打分,得出最终名次,前3名为本届创“芯”之星荣誉的获得者。 

凭借着作品实力、优异的笔试成绩和上机成绩、答辩和路演表现,上海交大的“麻辣香锅队”最终获得了创“芯”大赛的最高奖项——一等奖创芯之星。

当被评为创芯大赛最高奖项“创芯之星”时,黄雨非常惊讶,“感觉像做梦一样不真实”。邵琳也感觉很惊喜,同时又觉得“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后感到了一些疲惫”。队长林初雄也很惊喜,“没有辜负队友和老师的期望”,对结果十分满意。

谈到获得大奖的重要原因,三名队员们认为:“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作品本身实力够硬,这个决定了团队获奖的上限,但是也是最难以把控的一点。除此之外,PPT的布局、内容组织、演讲时的节奏把控等一些环节也很重要。”

除竞赛环节外,决赛同期举办了“集成电路与芯片设计相关专业高端人才专场招聘会”,近50家国内外半导体企业赴现场招聘,为决赛的队员及往届获奖选手提供招聘优待政策与简历投递通道,也提供良好的工作岗位及实习机会。

通过参加创芯大赛,林初雄、邵琳、黄雨3人在学习、科研、就业等多个方面均有很大的收获。在学习方面,他们认为,准备决赛的过程中对笔试题和刷机考题的复习,不但巩固了专业基础知识,也锻炼了写代码的速度和准确性。在科研方面,他们说道:“准备参赛作品的过程也培育了我们的科研素养,获奖使我们的研究获得了肯定,今后也能使我们更加自信地朝着这个方向继续探索。”在就业方面,他们提及:“在同期举办的‘人才集市’上了解到了国内各大半导体公司的招聘需求和公司业务,对未来的就业有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此外,参加创芯大赛还接触到其他学校的参赛选手,他们非常积极主动,有的选手在吃饭时听说他们的研究方向后就加了联系方式,并且在赛后一段时间都会来询问相关问题。

林初雄、邵琳、黄雨感恩又不失幽默地提到:“主办方为我们提供的酒店,环境优美,早饭好吃,体验极佳。”

04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创芯大赛是学生平时学习水平、科研能力、创新意识等多方面的体现。麻辣香锅队三名队员在创芯大赛上的突出表现,与3人在大学阶段的学习规划、时间管理、学习方法等密不可分。

关于学习规划,林初雄、邵琳、黄雨分享了四个层面:在学术研究上,他们认为要积极投入到实验室的科研工作中,通过发表论文、参加学术会议积累研究经验。在课程学习上,应该利用大学提供的专业课程资源,系统学习集成电路领域的核心知识和技能,拓宽自己的知识。在导师指导上,应该与导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主动、定期与导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在实践锻炼上,可以积极参与科技竞赛、创新实验项目等活动,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时间管理,对于大学阶段至关重要。在这一方面,他们也分享了几个有效的方法:一是制定日程表,每天一早或者前一晚,制定一个详细的日程表,并根据优先级进行排序。二是划分时间块,将一天的时间划分为不同的时间块,每个时间块专注于不同的任务或活动。三是优先处理重要任务,根据任务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分为四个象限,任务处理顺序是:紧急重要、紧急不重要、不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四是避免时间碎片化,将零散的时间片段合理利用,或者将碎片化时间变为整块时间。

在学习方法和心得体会上,三个人认为“计划、专注和反思”极其重要。首先,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将任务分解成小步骤,合理安排时间。其次,保持专注力,采取番茄钟或者集中学习法。最后,定期进行反思,总结学习进展和困难,找到问题所在并做出改进。

此外,创新能力,对国家、高校、研究机构、企业、个人都至关重要。它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所高校、研究机构科研水平的重要支撑,是一个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一个人能够不断突破自我的源动力。

在创新意识的培养上,队员们分享了几个路径:首先,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和研究项目,与导师和同学进行深入交流,倾听他们的观点和建议,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其次,关注前沿科技和行业趋势,阅读相关文献和新闻,掌握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技术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养成不断质疑和探索的习惯,勇于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不断挑战自己的思维模式。

林初雄、邵琳、黄雨三名同学脚踏实地,又笃行千里。在人生使命上,他们希望在集成电路领域内追求卓越,不断取得突破和创新,为中国芯片的强盛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希望能够影响和帮助他人,为国家和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在人生层面上,他们力求绘制出充满意义和幸福的生活,与所爱的人分享美好时光,拥有健康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在追求自身兴趣爱好、发展个人才能时,又能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希望能够实现一个“内在平衡”和“外在成就”的理想人生。

——麻辣香锅团队成员风采——

图示:林初雄同学

● 队长林初雄,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微纳电子学系的博士生。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低功耗、高能效和高可靠的数字电路设计技术,导师是何卫锋教授。自攻读博士学位以来,林初雄同学作为第一作者在ISSCC、JSSC等芯片设计领域的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图示:邵琳同学

● 队员邵琳,来自上海交通大学2021级专业型硕士,在微纳电子学系数字系统与芯片研究团队从事数字电路方向的研究,导师是何卫锋教授。她热爱科研,对设计和优化高性能、低功耗的片上网络和高可靠的跨时钟域数据接口技术具有浓厚的兴趣。在闲暇的时候,她喜欢躺在舒适的地方,放空自己,或者做做手工,练练书法、绘画,享受一些宁静的时光。

图示:黄雨同学

● 队员黄雨,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读研究生(研一),导师是郭小军教授。对存算一体、感算一体、电子自动设计与协同优化等研究方向抱有兴趣。在生活中,他热爱羽毛球、喜欢研究分形等。

图示:何卫锋教授

●指导老师何卫锋,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效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领域包括:(1)低功耗/超低功耗处理器/NoC设计、近存计算/存算一体芯片设计;(2)高能效人工智能芯片与系统、高能效可重构计算芯片与系统、面向图像/视频处理的VLSI与系统。在上述领域,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和“十二五”信息领域863计划重点项目、“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华为合作项目等重要科研任务10余项,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在ISSCC、CICC、DAC、JSSC、IEEE TCAS-I、IEEE TCAS-II、IEEE TVLSI、IEEE TCAD等集成电路、电路与系统领域的权威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

图示:郭小军教授

●指导老师郭小军,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郭小军老师加入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TFT-LCD关键材料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后,组建了半导体宏微集成实验室,面向发展更为友好的“人-机-环境”界面电子技术,拟通过多学科交叉在核心器件技术(晶体管、传感、显示、能量获取器件)、混合器件电路设计、异质集成架构、以及新型制造工艺模式方面寻求突破,为”万物互联“构建底层技术平台。在国际主流的SCI期刊上以第一/通信作者发表论文超过60篇,由IEEE/SID/ECS/SPIE等国际学术组织举办的相关主要国际会议邀请学术报告超过20次。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上海高校特聘教授计划以及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2019)。

最新文章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商务合作
  • QQ:6114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