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竞争最为激烈的手机市场似乎正在上演一场穿越闹剧,2015年1月26日男主角MOTO仿佛三国第一猛将三姓家奴吕布在中国“借尸还魂”。曾经的全球手机发明者摩托罗拉(Motorola Inc ),原名:Galvin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成立于1928年。1947年,改名为Motorola,从1930年代开始作为商标使用。1987年摩托罗拉手机进入中国,迅速成为全球手机一哥,但好景不长被诺基亚超越。2011年8月15日125亿美金卖身Google求生,17000 项专利以及 7500项正在申请中的专利被Google吞噬一空,成为名副其实的“僵尸”,2014年10月30日,29亿美元改姓联想。这与三姓家奴的吕布经历如出一辙,已成“僵尸”的MOTO,似乎想在90后主导的摩登时代“借尸还魂”,吕布的下场不用剧透就可以看到MOTO的结局。
系统决定成败
眼下的手机市场形成了苹果、Google、微软+诺基亚三大巨擘凭借各自独有的手机操作系统续写新三国演义,与功能机时代的MOTO、诺基亚、爱立信的老三国截然不同,拼的不是应用而非硬件和功能,MOTO单挑诺基亚、索爱、三星三英战吕布经典难再续。乔布斯独创“软硬合体”的iPhone搭载App Store用iOS形成封闭的生态圈phone靡全球,Google凭借免费开源的Android操作系统集结了三星、摩托罗拉、中华酷联及山寨军团组成了人数最多的多国部队,逼得诺基亚卖身微软求生,三大巨擘三足鼎立,手机大战由硬变软,操作系统成为决胜的关键。封闭的苹果iOS一枝独秀,Google的Android凭借免费开源人数众多,但同质化严重,微软+诺基亚独守Windows Phone艰难求生。
目前,手机硬件功能的变化根本无法满足用户衣食住行个性化需求的无限变化,手机“软硬合”体搭载涵盖衣食住行的应用App成为主流。苹果iOS系统搭载的App Store应用下载量再创新高,当月美国前200款热门免费iOS应用的日均总下载量达到920万,超过11月(810万)和10月(780万)的数据。与2013年同期相比,2014年12月的数据增涨幅度更高达44% 。2014年,Android搭载的Google Play全世界的下载量比iOS App Store应用程序商店要多60%,但苹果每年的应用程序收入高出Google Play的70%。应用商店的累积下载量已经突破了 850 亿次,而去年这个数字还仅仅只是 600 亿。这也就意味着,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苹果用户的应用下载量就达到了 250 亿次。
在今年 9 月的 iPhone 6 新品发布会上,苹果曾表示他们的 App Store 已经拥有超过 130 万款应用,而这个数据相比今年 WWDC 大会上宣布的数量增长了近 10 万。如此快速的攀升,同时也推动了苹果的营收提升近 36%,其中 iTunes 为本季贡献了 54 亿美元,而注册的开发者同时也增加了 22%。相反Google的Android阵营的Google Play下载量比iOS App Store高出60%,但盈利却相反,根本原因是终端产品的同质化,用户无法获得个性化的感官体验满足感,不愿意买单。
由此可见,软硬合体模式下的App应用为王的智能手机时代,操作系统成为实现产品差异化竞争的核心,iOS用户的粘性远比Android要高出很多,三星产品的迅速没落归根结底是Android平台同质化竞品太多,没有自己的操作系统无法形成封闭的生态圈,缺乏个性化的应用很难形成用户的刚需。基于Android系统的新Moto X定位高端,售价在3500元左右;新Moto G定位入门,售价在1500元左右;而新Moto X Pro则定位旗舰,售价预计超过4000元,缺乏个性化的买点,联想和摩托罗拉品牌都无力支撑如此虚高的价位,根本无法吸引彰显个性的80后、任性的90后用户,摩托罗拉品牌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个远古的传说,一个穿越而来没有灵魂的“僵尸”。
MOTO老矣
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生活成为主流,作为支撑的智能手机,通信成为一个辅助功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人体器官,通过应用App购物、娱乐、工作、生活、情感交流无所不在,涵盖衣食住行的各种App已经人机合一。苹果在高端市场一骑绝尘,华为凭借mate7杀入高端市场,小米凭借性价比2000元以下粉丝不断,三星凭借大屏手机曾经一度称王,眼下是高不成低不就,vivo、OPPO凭借特色功能在3000元的中端市场猎杀对手,中华酷联的中兴、酷派、联想在千元机市场与小米和山寨军团进行肉搏。对于不少国内手机用户来说,摩托罗拉手机是第一部手机成了名副其实的“老人机”。
联想试图收购黑莓,但加拿大政府出于对安全的考虑予以否决,该计划最终搁浅。黑莓独有的操作系统可以形成明显的差异化买点和封闭的生态圈,这对联想而言是可以和苹果、Google、微软+诺基亚三大巨擘的操作系统抗衡的基础,可惜无法实现。MOTO成为联想开拓海外成熟市场的唯一敲门砖,运作得当的话,还能够提升联想手机一直以来需要提升的国际品牌知名度,成为联想开启全球高端市场的杠杆,复制收购IBM的辉煌。但MOTO总裁Rick Osterloh并不这样想。因为自从被谷歌收购之后,MOTO的思路也随之改变,主打快速灵活的市场策略,可定制、模块化的思路。在Rick Osterloh眼中,相较于苹果而言,摩托罗拉跟小米具有更多的相似性,因此他对于MOTO的定位更倾向于走平民价格的高性价比路线,通过互联网销售。
中国手机市场行业发展的大势并没有按联想设计的“剧本”进行,手机业务也没有如联想所愿成长为像PC那样的支柱业务。2010年,联想在CES上高调发布移动互联网战略,推出了无论是从名称上还是从售价上都对标iPhone的智能手机产品联想乐phone。杨元庆更是首次喊话苹果称联想乐phone要与iPhone在中国高端市场掰掰手腕,结果大家看得到。今天,联想在中国手机市场新一轮的竞争对手中没有任何优势,反而是负重前行,MOTO或许成为压垮联想手机的最后一棵稻草。2010年的小米,2014年的mate7,以及OPPO、vivo等本土手机品牌相继获得成功,联想借三姓家奴MOTO之名进入高端市场几乎没有任何机会,在80、90、00后主导的用户市场格局下疲于追赶尚显不足,想凭借MOTO这个已成为空壳的当年第一好汉再现当年勇,吕布的结局在而今的新三国时代,注定不会改变,MOTO“借尸还魂”不靠谱。
- QQ:6114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