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当某些名噪一时的科学家在达特茅斯学院“闲聊”,以躲避美国汉诺斯最热两个月的暑气的时候,他们可能并没有想过,那段时间关于“以机器模仿人类的学习及其他方面的智能”的讨论诞生出的一个新名词——“人工智能”,将会在半个多世纪后被一个叫做凯文·凯利的杂志主编拿来当做四处走穴的“谈资”。
这位被称为“科技预言帝”的主编先生不止在一处公开表示,他认为“人工智能会像电一样,成为可购买的商品”。当然,我们或许并不应该指责凯文爱放“嘴炮”,因为,在任何圈子都一样,有人做面子,有人做里子。只不过,喜欢做里子的更容易变得有里有面。
GMIC2016全球智能机器人大会上的李志飞
昨天下午有一场与人工智能有关的产品发布会,按发布产品(智能手表、移动支付方案、智能后视镜、驾驶辅助系统)来看,时间不算短,但是有里有面:产品和技术是最好的里子,艺术和时尚的产品呈现方式则是不错的面子。
至于这个团队,据笔者的了解,在这场近千人的发布会前,一度是只闷头做事的。
团队名叫“出门问问”,“扛把子”李志飞是个崇尚工程师文化的不太容易看出年龄的男人,对他的个人履历感兴趣可以参考度娘。
如果你恰巧知道这个团队,笔者猜测有极大的可能是你接触过它家的智能手表Ticwatch,或者你的Moto表刷过它家的系统Ticwear,也就是说,你可能知道铁粉给李志飞的一个称呼“良心表哥”,因为Ticwatch真的“好用不贵”。
“表哥”在今年频繁出现在众多的人工智能或者机器人论坛上,但你很少会听到他长篇大论地谈自己的公司,他讲的更多是行业,还有技术。李志飞并不是去刷脸的,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按他自己的说法,之所以要出去说说,是因为“很多谈论人工智能又能引导舆论的人未必真正了解技术,也未必使用过基于技术的产品,这对从业者来说挺糟糕的”。
在笔者跟李志飞有限的接触中(从一次演讲到演讲后偶然碰到提出的一个奇葩问题)判断,李志飞大抵有些小腼腆,只不过他不能轻易去表露,因为,作为CEO,他会与公司形象绑定,而作为专业人士,他不可能没有“不得不说”的冲动。
这或许是李志飞的纠结,在一篇字数远超普通特稿的“长尾”文章中,不管是不是因为作者的布局,李志飞看起来都像是一个喜欢絮絮叨叨且重度焦虑的“局中人”,这人大抵有些自闭症,因为,他对提问的回答,就像是自言自语。
发布会上的李志飞倒是跟文中的形象判若两人,如果不是精神分裂,就一定是因为“底气”,来自对所做事情的笃定,还有对团队和产品的信任。
非精确地来表述,昨天下午的发布会,出门问问一共发布了四款产品:第二代Ticwatch(含手表操作系统Ticwear4.0)、移动支付“方案”Ticpay、智能后视镜 “问问魔镜Ticmirror”、 驾驶辅助系统“问问魔眼Ticeye”。
其中,二代手表依旧时尚和文艺,卖了十万块表的“表哥”希望这次它能“男女通吃”。
在可穿戴设备市场伴随一众手环的非理性“小打小闹”变得声量大不如前的时候,李志飞酝酿许久,最终还是推出了那款叫做Ticwatch的智能手表。因为,在他看来,“人工智能”一定要落地,而类似索尼盛田昭夫提出的“最先进的硬件与最好的内容结合”的“软硬结合”,或许是最合适的做法。至于做手表的合理性,则在于它便于携带,价格会相对普适,而且交互性强,适合语音交互。
至于手表升级之外新晋推出的产品,则是出门问问在其它应用领域的一次拓展。另外,人工智能也不仅仅是语音的交互,视觉、手势、触摸等等都会是机器学习人类的内容,交互方式的多样性才能承载人工智能技术。
毕竟,李志飞想要把AI 吹出去的那些牛皮都一一实现,涵盖的层面不可谓不广。
李志飞要走的路很远,他需要更多的伙伴,来自其它行业和圈子的伙伴。因为,人工智能也不仅仅是人工智能,它要去接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能将自己框定,那会是后期发展的壁障。
当然,出门问问已经在陆续迈出步子,比如,即便人工智能还没有达到“像电那样可购买”的程度,但“可购买”正在逐步实现,因为Ticwatch等硬件终端正在将人工智能进行“量化”。
【钉科技(www.dingkeji.com),家庭互联网第一媒体平台;今日头条账号:钉科技网;微信公号:钉科技(dingkeji2015);今日头条“百群计划”签约媒体,腾讯2015年度最佳新锐自媒体,蓝莓会2015年度最具潜力自媒体】
- QQ:6114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