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网约车细则出台,一旦实施将重回10年前招手打车
这并非一件好事。 有不少运营者表示,如果新政或滴滴公司(利益)方面对于他们不利,将会转回开“黑车”,毕竟如今在收入上并没有很多改观。当然,唯一的改观就是老百姓打车变得容易了,这是对消费者唯一的好处,但对于运营者来说非也。 所以,随着如今价格和手续费的提升,将对运营者来说是一大打击,如果他们的积极性被打消,那么最后受伤的一定的消费者(乘客),新政一旦实行,打车的状况将重回10年前的光景。 在此呼吁政府监管部门要多为运营者和消费者着想,既然想解决“打车难”问题,那么,这不是应有的姿态。毕竟,这个政策和出租车相比,没有任何优待。 最后,让我们回想一下10年前的打车状况吧。
2016-10-08 18:52:36
来源:壹圆先生  
作者:杨壹圆


10月8日下午,上海和北京两地出台网约车细则,从细则当中可以看出相当严厉,即在上海运营网约车需要沪籍,在北京则需要京籍。 

上海市《关于规范本市私人小客车合乘出行的实施意见》中规定:

1.每辆车每天不得超过两次合乘出行,同一合乘线路可以多人共同合乘。

2.合乘者的上车地点应在合乘出行车辆出发地周边半径1公里的范围内,或者合3.乘者的起讫点在驾驶员经过的路线附近。

3.提供合乘出行的驾驶员应与合乘者按照人数平均分摊相关成本。

4.应保持合乘车辆性能及技术状况良好,遵守交通规则,确保合乘者的出行安全。

而且,参与运营的网约车需为沪牌,司机为沪籍,车辆需为价格18万元以上、2年以内的新车,且安装固定车载终端,并购买运营性保险。 

今年7月28日,网约车新政正式出炉。最新颁布的《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将于11月1日起正式实施。 

网约车新政主要认可了网约车的合法地位,比如不要求平台自有车辆,以适应其轻资产运行特征。 

许可程序上,实行“两级工作、一级许可”,对线上服务能力由注册地省级相关部门一次认定,全国有效。 

新政还特别规定网约车平台公司不得有“为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独占市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运营扰乱正常市场秩序,网约车价格需要与出租车价格形成差异竞争,并规定不允许扰乱市场的价格补贴。 

不过这次的上海网约车细则,则可以认为这是一次堪比于出租车管理的严厉法规。 

首先,在车辆准入方面,新政规定网约车应为7座及以下乘用车,且车辆技术性能符合运营安全相关标准要求。 

那么,车辆价格必然是运营者的首要门槛。在传言的上海细则中,其规定车辆需为价格18万元以上、2年以内的新车。并且运营不得超过8年,60万公里。 

我们来算笔账,一般来说,私家车一年能开2万公里,网约车肯定比这要多,如果要求一定是2年内新车,这必然会极大打击运营者加入网约车的积极性。 

新的意见征集稿出台后,滴滴回应称,地方细则对户籍和车辆的严格限制将使得绝大多数滴滴平台上目前服务老百姓的车辆和司机被迫退出,无法继续为各地市民提供便利、实惠的移动出行服务。老百姓亦将重新面对痛恨已久的“打车难”、打车贵的旧况。 

我认为,首先这个政策是一个相当扯的做法,如要意见征集稿真的实施,所谓的网约车就完全成为了真正的出租车公司,只不过是通过网络约车而已。并且,对滴滴这种C2C模式来说,将大量的C端拒之门外,将直接导致消费者的体验变差。 

另外,之前我在与一些黑车转化滴滴司机的运营者们闲聊时,他们曾认为,之前的新政虽然是在帮助网约车建立市场,但从滴滴方面并没有给予运营者们一定的优惠,反而是增加了手续费。 

“现在平台对我们补贴确实少了,和之前相比大打折扣”,一位滴滴运营者说。对于补贴之事,他说,以前每个月或者每周都有保底几千元奖励,但现在的收入简直和之前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他表示,现在1公里以外的单子都不会接,因为绕来绕去太费油,还不如在一个点蹲守,只接这附近的人。 

2016年8月18日开始,滴滴宣布,取消之前对司机端收取的每单20%抽成,以及每单收取0.5元和1.77%管理费,开始实行司机和乘客分开计价。 

对于滴滴司机来说,每跑一公里实际是会扣除(1.8-1.44)+(0.5-0.35)+(0.8-0.64)将近7毛钱给滴滴,外加1.77%的管理费。 

对此,有不少运营者表示,如果新政或滴滴公司(利益)方面对于他们不利,将会转回开“黑车”,毕竟如今在收入上并没有很多改观。当然,唯一的改观就是老百姓打车变得容易了,这是对消费者唯一的好处,但对于运营者来说非也。 

所以,随着如今价格和手续费的提升,将对运营者来说是一大打击,如果他们的积极性被打消,那么最后受伤的一定的消费者(乘客),新政一旦实行,打车的状况将重回10年前的光景。 

在此呼吁政府监管部门要多为运营者和消费者着想,既然想解决“打车难”问题,那么,这不是应有的姿态。毕竟,这个政策和出租车相比,没有任何优待。 

最后,让我们回想一下10年前的打车状况吧。


作者:杨壹圆,别号“壹圆先生”,IT互联网观察领域的小清新,专注于手机数码及企业战略、O2O服务。微信公号“壹圆先生”。

最新文章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商务合作
  • QQ:61149512